跟着政府工作报告去掘金
作者:刘畅
每一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都会涉及政府倡导的新兴行业和主题投资方向,这些内容可能会成为市场今后的投资主线。
    

货币政策:适度宽松

新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财政赤字率拟按3%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从今年开始拟连续几年发行超长期特别国债,专项用于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今年先发行1万亿元;货币政策强调精准有效,以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为主,帮助房地产化解风险。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罗志恒认为,今年货币政策基调延续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灵活适度、精准有效”方针,整体偏宽松,降准降息仍有发力空间。

一是要进一步巩固当前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有必要通过降息保持市场流动性合理充裕,起到扩内需、稳预期的作用。

二是物价持续低迷,导致实际利率处在较高水平,仍有必要通过降息引导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切实下降。202312月,新发放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3.83%,为2008年有数据统计以来新低,但考虑到低迷的价格因素,实际利率反而在上升且处在历史高位,抑制了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回升。

三是美国通胀回落,美联储货币政策将由紧缩转向宽松,降息的外部阻力大幅减少。

四是政策需保持稳定性和连续性,政府工作报告再度强调“营造稳定透明可预期的政策环境”。今年以来,5LPR调降25BP,货币政策靠前发力、着力提振预期的意图明显。

五是降息的同时,央行需要稳定银行负债端成本,未来仍有进一步降准和引导降低存款利率的可能。潘功胜行长多次指出,中国央行降准空间较大,通过存款利率、再贷款再贴现利率下调,也将有助于推动LPR下行。

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连平指出,从总体上判断,今年我国货币政策的实际取向很可能是稳健偏松,努力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

从内部环境看,为实现今年的政策目标,货币政策需要更好满足市场方方面面的较强需求:政府发债需要得到市场资金的支持,实体经济融资成本还需进一步降低,扩大内需离不开真金白银的投入,房地产市场的合理融资需求应得到有效保障,资本市场信心提振亟需流动性支持,而银行也需要具备充足的意愿和能力去投放信贷资金。

从外部环境来看,2024年年中或三季度,美联储可能开启首次降息,中美利差水平将趋于收窄,国内政策受到外部掣肘的影响将会削弱,这些变化将为我国货币政策更好地以我为主创造条件。

资本市场:增强内在稳定性

报告提出“增强资本市场内在稳定性”。

资本市场是形成预期、交易预期的市场,股票价格是反映预期最直观的体现。急涨、急跌都是资本市场制度不健全、主体不成熟的表现。要通过完善、优化资本市场的基础性制度,保持股市的相对平稳,防止市场异常波动引发低迷预期,冲击实体经济发展。

从中国证监会近期一系列表态来看,未来将重点在以下三方面加强资本市场建设,增强内在稳定性。

第一,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同时加大退市力度,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要容许足够多的潜在优质企业进入市场,从增量角度改善投资标的供给,提升上市公司整体质量。此外,要加大退市力度,尤其要加强对主动退市的引导,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出清已丧失持续经营能力的空壳公司、绩差公司,保证存量上市公司的质量逐步提高。最后,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监管部门应从重从快予以处罚。

第二,继续强化分红导向,优化分红、回购制度,提高市场长期吸引力。目前,国资委、证监会先后提出,今后要将市值纳入央企、国企考核评价体系;要求上市企业及时通过市场化增持、回购等手段传递信心,稳定预期,加大现金分红力度,更好地回报投资者。

第三,持续加大长期资金引入力度。“两会”期间,多位委员建议加强顶层设计,消除中长期资金入市“隐性障碍”,包括:研究优化保险公司偿付能力指标,并弱化指标对权益投资的约束;推动各类中长期资金全面建立3年以上的长期考核机制;多措并举提高养老金权益投资比例;鼓励公募基金主动优化服务。

中国证监会主席吴清在“两会”期间的新闻发布会上强调稳定股市的“5个支柱,其中第一个支柱就是更合理的资金结构。

他指出:“这个市场上长钱、短钱都是需要的,但是更缺的是长钱,同样缺的是长期主义,也就是大家能不能够坚持价值投资、理性投资、长期投资的理念,这是证监会要努力推进的一件事。”

新质生产力:以科创为主导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

中信建投表示,2023年以来,中央多次会议指出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本次更是将新质生产力发展纳入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核心要点。新质生产力有望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阵地,以高科技、高效能以及高质量为发展主线,达成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的目的,进而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在此基础上,后续高科技、高效能产业是值得期待的投资主线。

中信证券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新一轮设备和消费品更新将带动战略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数十万亿元的投资机会,关注后续政策落地与产业催化的节奏。

投资方向上建议“抓两头”:高确定性的基建侧和率先商业化的应用侧。首先关注上游新型要素(数据、算力)与配套(能源、材料、基础装备、核心元器件、科学仪器等)基础设施建设;其次关注下游具备技术突破潜力与大规模商业化预期的新兴产业,包括大模型应用、人形机器人、自动驾驶、卫星互联网、低空经济、生物技术等。

渤海证券指出,从所涉领域来看,报告重点提及了产业链供应链、新兴和未来产业、数字经济三大领域,涉及TMT板块(量子技术、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算力体系)、医药(创新药、生物制造、生命科学)、军工(新材料、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行业,相关领域有望获得政策端的重点支持。

值得关注的还有,加快氢能产业发展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A股市场上,已有多家上市公司积极在氢能相关领域与其他公司开展投资、合作,共同谋求发展。

2022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氢的能源属性,氢是未来国家能源体系的组成部分。

2024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生态环境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制造业绿色化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出,谋划布局氢能、储能、生物制造、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未来能源和未来制造产业发展。围绕石化化工、钢铁、交通、储能、发电等领域用氢需求,构建氢能制、储、输、用等全产业链技术装备体系,提高氢能技术经济性和产业链完备性。

中国氢能联盟预计,到2025年,我国氢能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到2050年,氢能在我国终端能源体系中的占比将超过10%,产业链年产值达到12万亿元。

政府工作报告还首次提到“创新药”,积极培育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平安证券建议,可重点关注有创新药产品在海外成功上市的公司,以及未来有创新药出海机会的公司,例如百济神州、金斯瑞、冠昊生物、君实生物、和黄医药、亿帆医药、翰森制药、石药集团、康宁杰瑞、康方生物等。

消费:稳定增长

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过去一年国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5万亿元,同比增长7.2%,总量创历史新高。总体来看,去年我国消费市场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态势,展现出强劲的韧性和潜力,消费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进一步凸显。

汇丰晋信基金基金经理吴培文表示,要重视受益于共同富裕的“大众消费品”的投资机会,今年具有较有利的增长环境,而且经过了3年左右的估值回调,很多此类公司当前的估值已经进入价值区间。

消费是经济增长第一拉动力,报告指出,要促进消费稳定增长,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激发消费潜能。

随着全球需求趋势性减弱,中国经济恢复步伐取决于内需是否真正转暖。2010年至2023年,最终消费支出对于GDP的平均贡献率约为52%,大于资本形成(投资),这表明中国内需增长已向以消费为主要拉动力转变。倘若按5%GDP平均增速计算,到2025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将达到20多万亿美元,消费市场规模有望达到10万亿美元以上。

刺激消费需要解决居民消费能力不足和消费意愿不强这两个关键问题。

经济学家任泽平建议,扩大内需的措施还可考虑:对低收入家庭和养老育儿负担重家庭定向发放消费券,刺激零售和服务业;提供税收减免、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降低居民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税率,减轻居民税负,提高可支配收入;降低企业社会保险费率,鼓励企业增加招聘和提高员工工资水平;提高社会救助标准,加大对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助力度,提高社保、医疗等方面的补贴标准,确保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增加居民消费信心。

住房:优化房地产政策

“稳地产”是2024年维护经济金融大局稳定的重中之重。报告提及“房产”的频次达15次,而且将房地产相关工作都安排在防风险章节中,突显了房地产工作的重要性。

报告强调:优化房地产政策,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要一视同仁给予支持;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性住房需求和多样化改善性住房需求。

从近期形势看,稳地产政策力度加码,但房地产市场整体依然偏弱,销售和投资处于探底阶段。2023年三季度以来,中央和地方政府密集出台稳地产政策,限贷、限购、限价等调控措施持续放松,但居民购房观望情绪较重、房地产企业资金紧张、投资信心不足等问题仍未完全扭转。

数据显示:2023年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9.6%,资金来源较上年下滑13.6%,其中,国内贷款和个人按揭贷款分别下滑9.9%9.1%;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11735万平方米,下降8.5%2024年初以来,商品房市场表现依然偏弱,1月至2月重点百城商品住宅累计销售面积同比下降超40%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罗志恒表示,从未来政策看,预计2024年房地产新模式将加快推进,供需两端支持政策会密集落地。房地产政策在构建新发展模式的基础上,要完成三大任务:保供给、促需求和稳房价。

一是供给端保交楼,落实金融机构对房企支持的“3个不低于”和房地产项目“白名单”。

本次报告再次强调“一视同仁”,支持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延续了保项目优先于保主体的政策思路。对于房地产项目,房地产融资协调机制将全面建立,项目融资“白名单”尽快落地,将缓解房企流动资金压力。对于房地产企业,落实地产信贷支持“三个不低于”,适当调整对金融机构的考核指标,避免房地产爆雷的硬着陆,防范债务风险蔓延。

二是需求端取消商品房购买的限制性措施,一线城市调控政策继续放松的方向不变。

近期一线城市相继优化限购政策,目前仍是渐进式调整为主,针对重点人群、重点需求的优化。2024年,一线城市或将因需优化商品房限购、限贷措施,增加有购房需求人群的名额,支持刚需和改善性需求。如降低社保缴纳年限或个税缴纳年限要求,释放有需求但无购房资格人群的刚需;取消多孩家庭的购房套数限制等。

三是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

本次报告提及“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居民刚需和改善性住房需求。加快构建房地产新模式,需要市场轨和保障轨并行,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

目前,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探底过程中,投资者可持续关注未来的政策走向,等待行业拐点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