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早有预感会被裁员,但当它真正来临时,我还是感到了一丝措手不及。”杨女士轻叹道。时至今日,离职的尘埃已落定5个月,但内心的落差仍旧困扰着她,她说:“我憧憬着能无忧无虑地生活至退休,却又害怕生活的变故不期而至。去找工作吧,又遇不上让自己觉得满意的。”
从内心深处而言,她更倾向于那种悠闲自在的退休生活,但又不禁自问:这样的选择,真的可能实现吗?若要选择这条路,又需注意些什么呢?
10年外企生涯
杨女士研究生毕业后就进入了咨询行业,几年摸爬滚打后,她成功跳槽到一家咨询领域数一数二的外企,成为部门经理。“我工作过的这家外企,是一家欧洲企业,整体在中国的业务规模不大,但好在薪资待遇不错,工作环境轻松,没有加班文化,带薪假期也多。”杨女士说。
然而,随着市场环境的迅速变化,其公司开始转变经营策略,因此不得不进行一系列的战略调整和人员优化。杨女士透露:“我在这家外企工作整整10年,见证了行业的兴衰起伏。因此,在正式接到通知被裁员前,我就有些预感。虽然做了足够多的心理准备,但是在裁员名单上看到自己名字时,我还是恍惚了一下。”
让杨女士感到有些欣慰的是,她拿到了比法律规定还要多的赔偿金。据了解,杨女士失业前的月薪税后稳定在3万元左右,“原本我们每年发15薪,从2020年开始变成13薪,到去年就没有年终奖金了。据说总公司是打算裁撤整个上海公司,具体我也没有细问,我想和公司好聚好散。”杨女士感叹道,“外企的一个好处就是社保、赔偿等都按规定办事,按标准我只能拿到n+1的赔偿,但公司提出的赔偿标准是n+3,另外还有没休的带薪假也都有一定补偿,最后到手的赔偿金差不多50万元。”
因为有了一笔不错的赔偿金,所以杨女士也没有特别着急找工作,一是因为她知道自己现在这个年龄,再找到一个和以前一样待遇的工作比较困难,但她不甘心,希望再碰碰运气。另外,家里人对她的支持也给了她足够多的勇气。
杨女士说:“我先生心态比我好,更早地接受了我的现状,也没要求我赶快找工作。”杨女士的丈夫任职基层政府部门,工作稳定但繁忙,早出晚归、周末加班是常态,其同样稳定的还有收入。“只是收入不高,每个月到手1.2万元左右。”杨女士也有些抱怨。
有车有房无贷款
杨女士的从容不迫,来自她稳固的生活基石——有车有房且无贷款负担,这无疑为她平添了几分底气。
作为地道的上海人,她与丈夫都享受着这座城市赋予的深厚归属感与安全感。双方的父母,各自都有房子,每个月领取养老金,生病了也能享受医保待遇,无需他们的小家庭再额外负担长辈所需费用。这份来自长辈的庇佑,让她和丈夫在生活中多了几分淡定。
婚后,她与丈夫携手步入人生的新阶段,共同打造属于他们的新家。那时,上海的房价尚未达到如今日般令人咋舌。虽然起初他们也需借助银行贷款来实现购房梦,但凭借着双方不懈的努力与日渐稳定的收入,他们很快便累积起了足够的资金,一次性偿还了所有贷款,彻底卸下了这份经济上的重担。“还清贷款的那一刻,感觉像是给未来上了一道坚实的保险。”杨女士感慨地说。
此外,考虑到夫妻两人工作的地点都距离家较远,为了提升生活质量与通勤效率,他们各自添置了一辆价值约20万元的代步车。
教育和养老是两大难
在多数人的眼中,杨女士的生活似乎已臻完美,理应享受着无忧无虑的宁静时光。然而,生活的复杂与多变,往往让幸福的表象下隐藏着不为人知的忧虑与挑战。对于杨女士而言,尽管在外界看来似乎光鲜亮丽,但她的内心却承载着对孩子未来与自身养老的双重焦虑。
首先,孩子的教育问题如同悬在心头的一块巨石。她15岁的儿子就读于民办初中,正值青春叛逆期,又面临着升学的关键节点,成绩虽不突出却也承载着家庭的期望。杨女士深知,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一个好的高中往往意味着更多的机会与可能。若孩子未能如愿考入理想学府,她不得不考虑更为昂贵的国际教育路线,她说:“送孩子出国深造,这无疑是一笔巨大的开销。”
其次,对于自身养老的问题,杨女士同样感到忧虑重重,她说:“距离最低的法定退休年龄,我还差7年,如果这7年我不上班了,不仅没有收入,为了保证自己的医疗保障等待遇,还需要自己出钱缴纳灵活就业的社保。我算了一下,这一年也需要不少的开支。”杨女士意识到,即便拥有稳定的储蓄与房产,也需面对未来不可预知的风险。随着年龄的增长,医疗支出势必增加,让她忧心的是,自己未曾充分预见到职业生涯中的不确定性,对于养老的准备显得相对薄弱。她担心,仅凭现有的存款,难以支撑起一个既体面又安心的晚年生活。
目前,杨女士感到困扰是,如果自己选择不再就业,在退休之前,她还需不需要继续缴纳社保?同时,如何打理600万元的家庭储蓄才可以既能够支撑她到退休,又能满足孩子学业和自己养老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