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包对于现代人而言,已经成为钱包的代名词,而且伴随着电子支付的大范围普及,使用钱包的概率已越来越低,或许再过段时间,钱包也会如荷包那样,成为一个仅存于历史的名词。
在古代,荷包是人们必不可少的装饰物,是人们随身佩戴在腰间的囊或袋,里面放着香料或零散物品,属于传统服饰中的一种饰品。
既然是饰品,那么造型多变也就成为荷包的重要特征。从留存下来的荷包看,不仅有圆形、椭圆形、方形、长方形等常规形状的,也有桃形、如意形、石榴形等非常见形状的,且不同地域的荷包往往存在着本地的形状特色。更为有趣的是,这种地域特征还表现在荷包的图案上,而图案则正是荷包的精髓所在。荷包的图案由不同的花卉、鸟兽、草虫、山水、人物以及吉祥语、诗词文字等组成,有着不同的含意。因此,尽管荷包的装饰意义极大,但在很大程度上,荷包的图案却表达了具体的内容,形成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意境。
历史久远的文化
最早的荷包叫香囊,古代人将一些香料药草存放在简陋的皮制袋中,用以防病强身,这种现象在现在江南地区依然可见,只是材料变为布或绸缎,且使用者也已经很少了。好在端午时节,还有不少药店会售卖应时香囊,算是一种对民俗的传承。不过,古代制作荷囊的材料多为皮革,所以有“囊”之称。“囊”在使用过程中被发现还可以存放其他的随身零散物品,因此久而久之就变为了随身携带的荷包。当时人们也将之称为“荷囊”,所谓“荷”者即负荷,“囊”者则为袋也,荷囊就是用来盛放零星细物的小袋。由于中国古代的衣服尚未出现口袋,因此一些随身携带的必需品,只能存储于这种荷囊内。最早出现的荷囊既可手提又可肩背,所以也称“持囊”或称“挈囊”。但手提和肩背束缚了手,为了解放手,人们将其改变成可以挂在腰际的囊,并随之形成习俗,民间俗谓“旁囊”。
中国古代人们佩戴荷包的历史可追溯到先秦或更早的时期,目前我国最早出土的囊实物,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物。魏晋时期不论男女,身边都佩囊,囊上饰有兽头纹样,也称“兽头囊”。到了南北朝时,佩囊已成为一种制度,并出现了丝织物做成的荷囊。
官员们身上佩戴的荷包主要是用来表示品级地位的。据《隋书·礼仪志六》记载:“(北朝)囊,二品以上金缕,三品金银缕,四品银缕,五品、六品彩缕,七、八、九品彩缕,兽爪。官无印绶者,并不合佩囊及爪。”可见荷囊的佩戴有严格的等级规范。在唐代,上至王公贵族,下到平民百姓,都有佩戴荷包的习俗,且将放官印、鱼符(龟符)的佩袋与装细物的佩囊分开使用,而这也成了荷包存放珍贵佩饰物的契机。
事实上,“荷包”这一名称真正出现的时间是在宋代以后,专指存放随身贵重物品(如钱、私人印章等)的小袋,且这种佩戴荷包的习俗一直延续到清末民初。随着20世纪服装的变革,衣服口袋的存物功能出现,荷包在城市中逐渐消失,但部分农村和少数民族地区仍在流行佩戴荷包。比如一些农村地区在端午节时,会让小孩佩戴内存香料的荷包,以驱鬼邪;而布依族青年结婚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耍荷包”,其荷包文化留给人们的不仅是可供欣赏的民间艺术品,还有丰富且深刻的文化内涵。
艺术价值受关注
荷包大多出自普通人家的妇女之手,其上面所绣的精美图案具有浓郁的民俗风格,因此荷包的刺绣、织绣成了其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造就了“绣荷包”的概念。可以发现,绣荷包是中国传统刺绣与荷包的结合,也因此赋予了荷包独特的艺术生命力,折射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文化魅力。
在中国古代,许多少女从10岁左右就开始专注绣花技艺,母亲和祖母当然是她们的启蒙师傅,如此代代相传也就形成了传统的绣荷包技艺,这种技艺的实现往往是在少女成年之际,她们将自己的手艺在小小的荷包上展现出来,荷包凝聚了她们对美好人生的寄托与梦想,她们所绣的荷包也往往被送给自己心中的情人。因此,小小荷包实际上承载着少女绵绵无尽之情,也成为民俗中爱情的象征。
当然,荷包除了表达爱情的意义外,也同样赋予了人生荣华富贵的含意。如随身携带的香包就十分普遍,这些香包上的图案多姿多彩,寓意丰富,充满了祥和与祝福的意境。像长辈赠送小孩的香包,往往绣着充满童趣的吉祥图案或文字,祝福孩子能够长命百岁。此外,一些香包里装有防病、拒毒虫的药草,在端午节时成为人们相互馈赠的礼品,其包上绣有辟除蝎子、蛇、蜈蚣、壁虎和蟾蜍的“五毒”图案,而形状则出现了虎形、鸡形、如意形、寿桃形、蝙蝠形,寓意福、禄、寿、喜、吉祥、如意等。这些图案在民间文化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且在数千年间代代相传,历久不衰,显示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
集藏市场有潜力
收藏荷包不仅是某种投资行为,更是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欣赏。荷包的收藏价值非常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首先,体现了中国传统刺绣高超的艺术。欣赏荷包上的刺绣是一种美好的视觉享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荷包的刺绣工艺不断完善,且每个朝代都具有自身的特色,加上不同地域的流派,使得荷包的刺绣工艺更是绚丽多姿。在不同时代的荷包上,我们可以看到刺绣的各种针法,如平针、堆针、戳纱、纳纱、打子、铺绒、盘金等,体现了我国古代女性高超的刺绣手法。通过对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荷包的比对欣赏,我们能够发现中国刺绣发展的历史脉络。
其次,图案艺术丰富多彩。荷包上的图案千变万化,却蕴含着丰富的象征意义,堪称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比如“双喜临门”“龙凤呈祥”“寿比南山”“刘海戏金蟾”“福如东海”“麒麟送子”“吉庆有余”等图案,其不同的画面表达了不同内容的祝福,且寓意深邃又通俗易懂,是用于民间交流很好的传播载体。
再次,多姿多彩的形状。荷包的形状也同样千变万化,而荷包不同形状的变化除了具有美化作用外,实际上也折射了深刻的寓意。我们常见的荷包形状有鸡心形、方形、圆形、葫芦形、花篮形、花瓶形、书卷形、银锭形、灯笼形、钟形、扇形等等,其中有一些特殊形状的荷包有着其独特的含意。比如,桃形荷包往往是晚辈送给长辈的贺寿之礼,而心形荷包则是情人或恋人的定情之物。另外,每件荷包常配有编结的系带,在这些编织物上会饰有料珠、流苏等饰品,使得荷包的艺术元素和象征意味更为丰富。
荷包从诞生到发展已经历数千年,但近百年来其在民间的流传已日渐式微,所以现代人对荷包的印象十分淡薄。尤其是近40多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迅速,更令这一民间传统工艺陷入了逐渐消亡的局面,因此,收藏荷包已成为抢救这一中华民族古老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不少有识之士也看到了荷包的集藏价值,近年来纷纷开始寻觅不同年代的荷包,对其加以整理和收藏。需要引起注意的是,由于古代荷包的存世量急剧下降,导致近年来荷包的交换价格直线上扬,一些明清时期的荷包,在近10年中价格已上涨了数十倍,而市场货源依然匮乏。特别是那些精品级的荷包已开始现身拍卖行,成交价格跃升至千元之上的并不少见,而20年前这些荷包的价格可能仅值10多元。就连21世纪初,当时价格不足5元的一些普通荷包,如今市场价也大多上涨到百元之上。
需要提醒荷包收藏者的是,目前一些工艺品商店仍然有大量低价荷包出售,不过它们均是新生产的旅游工艺品,其中绝大多数为机械化流水线生产的批量产品,图案与形状更是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并非本文所建议的收藏对象,收集时应该加以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