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80后的一员,小易觉得自己这一代人和买房这件事有着解不开的牵绊。她和丈夫刚还完第一套房子的贷款不久,还没能松口气,现实情况推动着他们不得不正视购置第二套房产的需求。
误打误撞买了第一套房
小易和丈夫都是新上海人,从同一个大学毕业后,成功落户上海并携手组建了家庭。他们的第一套房购置于2015年,那时两人刚结婚不久,说起这次买房的经历,小易至今都觉得像是个意外。
“许多人都说我眼光独到,选了个购房的好时机,但其实我们对此并不知晓。只是恰好有朋友在买房,我们跟着去看了看,没想到就碰上了心仪的房子。”小易回忆道,他们选中的是一套两室的老式小户型住宅,面积不足45平方米,但总价不到200万元,非常适合作为新婚夫妇的刚需住房。首付部分,除了他们自己的积蓄,还得到了双方父母的资助。此外,他们还申请了组合贷款110万元,贷款期限为15年,每月需还款8300元。
彼时,这套小房子,成为了小易和丈夫在上海这座繁华而竞争激烈的城市中的避风港,给予他们立足于此的安全感和归属感。这也无疑为他们的工作注入了更多的动力和希望。
“购房后的几年里,我和丈夫的事业都蒸蒸日上,收入也是逐年攀升。大约在购房4年后,我们积攒了一笔钱,提前偿还了一部分贷款。后来,随着公积金账户的积累,我们又进行了一次性冲还贷。就这样,第一套房的贷款在去年8月全部结清。”小易满怀感慨。
日渐降低的生活质量
经过与设计师的多次深入交流,小易夫妇巧妙地将原本略显狭小的一居室改造成了温馨宜人的两居室,不仅优化了空间布局,还细心地确保了每个空间的私密性。在只有夫妻俩时,这样的布局非常合适,即便一方在工作,另一方也能拥有独立的休息空间,互不干扰。然而,孩子的到来,为这个家庭增添了无尽的喜悦,同时也带来了生活品质的挑战。
孩子还没出生,小易的婆婆就从老家来到上海帮忙。孩子尚小时,两房的空间还能凑合。然而,时光荏苒,孩子开始上小学了,也到了需要独立空间的年龄,原本孩子和婆婆一起住的房间就显得有些拥挤了。为了让孩子有一个独立空间,小夫妻目前只能在婆婆的房间安置了一张高低床。
小易认为自己并不是一个非常“鸡血”的妈妈,孩子的上学选的是离家近的公办学校,学校的开支并不高。但是,她是个特别注重培养孩子兴趣的妈妈,非常愿意投入非学科类的教育。她说:“固定的课外兴趣班我们参加了3个,舞蹈、主持和运动,另外还会不定期参加户外徒步等活动,这部分开支每年大概需要4万元。”
“还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今年,公公也要退休了。”小易说,考虑到公公退休后可能会来上海居住,到时候现在的房子明显不够住了。于是,她有了买二套房的念头。她说:“我想在原本这套房子附近,再买一套‘老破小’。一是老房子、小房子的总价低,这样对我们来说压力不是很大;二来是这个地方地理位置好,周边有3条地铁,出小区就有菜市场、购物中心;三是住得近我们能相互照顾一下,孩子上小学期间,长辈们还能帮忙接送。这样既保证了生活质量,又能兼顾到孩子的教育与成长。”
该不该买第二套房?
小易的工作能力非常出色,自大学毕业后就加入了一家初创民营企业,至今已晋升为公司的管理者。她坦言:“我现在有些后悔过去太过大手大脚,看到喜欢的东西就买。另外,我们一家人也比较爱玩,每年旅行也要花不少钱。如果能克制一些,现在或许能独自攒下第二套房的首付款了。”
小易透露,她的月薪相对稳定,“税前20000元,到手差不多15000元。”但这并非她的主要收入来源,年终奖才是重头戏。她靠着自己负责的两个大项目,以往每年年终奖能拿到约20万~30万元。然而,由于当前行业整体形势不佳,尽管项目仍在继续,但收益已大不如前,年终奖预计只能有七八万元。
小易的丈夫是一名摄影师,收入并不稳定,疫情前年收入可达二三十万元,现在整体收入下降很快。小易坦言:“我老公去年的收入大概只有8万元,因为收入减少,所以他对于购买第二套房持反对态度。他觉得我们原本储蓄就不多,总计70万元,支付首付和装修费用后,应急资金将所剩无几,他还担心贷款会给家庭带来沉重负担。”
目前,小易看中了一套4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总价245万元,与他们的第一套房仅隔一条马路。原来这套房子标价290万元,最近房价有所下滑,她认为这是购房的好时机。同时,她也表示不愿再向家人伸手,因为自己的父母需要养老钱,公公婆婆为支持他们购买第一套房已卖掉老家的房子,一半的钱给了他们,另一半则在老家买了小房子,她不想再给他们增添负担。
除了丈夫不支持外,小易在是否购买二套房上犹豫不决的另一个原因是担心工作前景。她表示,公司目前的项目收益不佳,如果经济复苏不如预期,客户可能会流失,她的工作和收入也将面临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小易是否应该购买第二套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