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税大战不可怕
作者:刘畅
特朗普掀起的关税战远超市场预期,在美国股市“剧烈波动”的背景下,全球股市巨幅震荡。不过,面对关税战升级,中国已经做好准备,稳经济、刺激消费的大招都在酝酿之中。
    

关税战超预期

今年225日,美国众议院预算委员会通过《2025财年预算决议》,计划在未来10年减税4.5万亿美元,约4500亿美元/年。美国税务基金会预测,美国对中国、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关税政策将增加美国税收收入约1420亿美元/年,不能完全弥补减税带来的财政缺口。

因此,特朗普将关税大棒挥向更多经济体,进一步扩大关税收入。同时,特朗普的关税政策重点针对钢铁、铝、汽车等传统制造业,意图为美国“铁锈州”带来就业回潮与产业保护,以维护特朗普的核心选民基础。

从方式上看,特朗普提出的对等关税政策采取“全球基准关税”和“一国一税率”的方式落地,并非针对某几个国家,而是发起全球贸易摩擦和关税战,即对全球出口美国商品征收10%的基准税率,对重要贸易伙伴按照关税不对等程度征收更高关税税率。

从力度上看,对等关税政策力度明显高于市场预期。其中,美国对中国多次加税,中方也对美加征关税采取反制措施,最终关税提高至125%

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认为,特朗普关税政策意图实现三大目标:一是增加财政收入,为国内减税政策预留财政空间;二是配合国内产业政策,吸引制造业回流美国;三是作为对外的谈判工具,对外施加压力,以此实现其相关的政治经济利益。

特朗普就任短短两个多月就已向全球发起多轮关税行动,考虑到美国正在进行的贸易调查以及特朗普反复的关税威胁,后续美国对全球经济体的关税政策依然存在重大的不确定性。

特朗普在上任的两个多月内,以破纪录的速度发布了数百项行政命令,这一举动堪称史无前例,给美国以及全世界带来了空前的混乱。不过,特朗普的任性,也带来了一股股反噬的力量。

反噬之一:引发报复性措施

面对关税大棒,欧盟、加拿大、中国都在第一时间提出反制措施。除了在关税方面,中国还特别强调了战略资源的出口管制。

44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就对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答记者问,宣布我国对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据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世界贸易组织研究院院长屠新泉介绍,出口管制是美国针对中方一个非常重要的限制性措施,过去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家企业被列入美国的出口管制清单当中。随着近几年我国在高科技,包括关键原材料方面的技术进步,实际上我们现在也有能力在出口管制上发起反击,尤其是在稀土上。

他还指出:“中国是最大的稀土生产国和出口国,而且在稀土产品的生产加工等经验方面全球领先。稀土是高新技术产业,更是很多武器装备生产中不可或缺的原材料,也会对美国在原材料的获取上产生比较大的影响,影响到美国相关高技术产品,包括军事产品的开发、生产,这会让美国感受到自身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尤其是所谓‘对等关税’所带来的反噬效应。”

欧洲一些国家正在多领域积极谋求寻找替代美国方案。以信息通信领域为例,荷兰众议院近日通过多项动议,呼吁荷兰政府减少对美国云服务技术的依赖,同时加快对荷兰以及欧洲替代方案的投资。

英国《金融时报》网站近日刊文指出,全球化的结构韧性终将战胜特朗普政府的贸易保护主义,其短期冲击将被经济激励、多边合作与产业分工的底层逻辑持续消解。

文章还援引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教授西蒙·伊文尼特通过模型推演得出的结论:美国对全球贸易的重要性可能被高估,即便美国全面切断商品进口,美国的70个贸易伙伴在维持对其他市场出口增速的情况下,可在1年内弥补对美出口损失,另外115个贸易伙伴可在5年内弥补损失。

反噬之二:美国将面临输入性通胀

美国政府近期宣布的新关税政策引发美国经济分析人士的担忧。他们预测,新关税政策将进一步推高美国物价,给消费者带来更大的生活负担。

摩根大通分析师指出,美国的新关税政策将使美国人一年多缴6600亿美元的税,物价将再次飙升,美国长期居高不下的高通胀率将再次被推高。很多美国民众也对美国政府的关税政策表示了担忧。

彭博社报道,目前苹果公司90%的手机在中国组装,这意味着,苹果公司将不得不面临一个艰难的选择:是自行消化关税成本,还是将其转嫁给消费者。根据投行摩根士丹利的测算,对华加征关税将使苹果公司每年增加约85亿美元的成本。路透社则援引分析人士的话称,如果苹果公司将关税成本全部转嫁给消费者,iPhone16ProMax的在美零售价格将从现在的1599美元,上涨到2300美元(约合16750元人民币)。

事实上,正是在特朗普第一个任期内,苹果公司开始推动供应链多元化,包括将部分手机和耳机生产转移至印度,将部分耳机、手表和电脑生产转移至越南,并在马来西亚和泰国增设电脑产品生产线。但特朗普政府计划对东南亚国家普遍征收高额“对等关税”,无疑将重创苹果公司的供应链。

在美国国内,关税政策也引发了广泛的批评,甚至抗议。就连特朗普最大的金主马斯克,也打破对贸易政策的沉默,公开抨击特朗普政府首席贸易顾问纳瓦罗,并呼吁建立更自由的贸易环境。

反噬之三:美债利率飙升

美国国债(U.S. Treasury Securities)是美国联邦政府向投资者出具的债务凭证,这些债券的发行目的是为政府财政赤字融资,维持国家正常运转,并支付包括社会保障、国防开支、基础设施建设等在内的各项政府支出。

在全球金融市场中,过去美国国债被公认为最安全的投资工具之一,这主要得益于美国政府的完全信用背书和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特殊地位。

在国际债券市场,通常用收益率而非价格表示债券的走势,二者呈现负相关。例如:某面值100美元、票面利率3%的债券,若以98美元折价交易,其实际收益率会上升(3/983.06%)。如果债券收益率走高,表明交易价格走低,市场抛售或不看好该债券。

4月份第二周,10年期美债收益率在一周内从3.87%飙升至4.59%,创2001年以来最大单周涨幅。此外,30年期收益率涨超46个基点。而美债价格下跌的诱因,正是特朗普推出的关税政策。全球投资者因美国关税政策不确定性,对经济前景普遍担忧,因此抛售美债,回收现金,导致供需失衡。

美国国债收益率会根据经济预期而上下波动。通常来说,经济增长预期强劲,持有美债避险的需求大大削弱,所以美债价格下降,美债收益率和抵押贷款利率都保持在高水平。这正是特朗普上台之前,美债收益率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的原因。反之,经济预期不佳,则持有美债避险的需求加大,美债价格上涨、美债收益率下降。

而这次当特朗普对全世界掀起关税大战,引发世界经济高度动荡时,人们却没有蜂拥持有美债避险。因为,美国正是风险的源头。或者说,持有美元避险的逻辑是美国的国家信用,而特朗普一系列出尔反尔的政策,使得美国的国家信用遭受重大打击。所以,抛掉美债持有现金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正如美国前财政部长、美联储前主席耶伦的评论:“我们在金融市场的发展中看到了一种非常不寻常的模式。通常,当形势混乱且不确定性很高时,投资者会希望投资安全资产,即买入美债,这往往会压低美国国债收益率,但此次美债收益率却走高。这表明投资者开始回避美元资产,并对作为全球金融体系基石的美国国债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

德意志银行外汇研究部门联席主管乔治·萨拉维洛斯则认为:“虽然特朗普随后对关税政策进行了部分回调,但破坏已经造成了。市场正在重新评估美元作为全球储备货币的结构性吸引力,目前正经历一个快速去美元化的进程。”

全球最大对冲基金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接受采访时警告,经济衰退是指连续两个季度GDP负增长,美国经历过这种事,但如今美国正在面临更严重的危机——货币体系崩溃。他强调,美元的货币价值正受到威胁,债券市场崩溃,再加上内部和国际冲突,将对美国货币体系造成比2008年金融危机更为严重的冲击。

中国有底气

如果说过去几十年以开放、合作、分工为特点的“全球一体化”是双赢格局,如今特朗普政府掀起的关税大战则是明显的双输格局。在双输格局中,要比拼的是谁的经济更有韧性、谁更有底气。

首先,中国对美市场依赖已在下降,中国对美出口占全部出口的份额已从2018年的19.2%降至2024年的14.7%。此外,中国进口的美国产品主要集中在农产品、医疗设备等方面,对老百姓来说感受并不强烈。相反,美国民众需要的很多日常消费品要从中国进口,因此贸易战带来显著的民众恐慌。

其次,中国是超大规模经济体,市场空间大。与此同时,截至2024年末,中国居民存款总额达到了151.25万亿元;今年一季度,居民存款又新增9.22万亿元。因此,中国市场有足够的规模和资本进行“内循环”。

第三,去年926日中央政治局会议以来推出的一揽子政策,扭转了经济下滑的趋势,今年一季度的主要经济指标表现良好。

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一季度GDP同比增长5.4%,增速高于去年全国5%的增速,也高于去年一季度5.3%的增速,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名列前茅,延续了去年以来持续稳中向好、稳中回升的态势;生产需求指标加快回升,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6.3%,比去年全年回升0.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3%,回升0.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2%,比去年全年回升1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4.6%,回升1.1个百分点。

第四,在外部环境日益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中国在提振消费方面依然有很大空间。

《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指出:“财政政策已明确要加大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财政赤字、专项债、特别国债等视情仍有进一步扩张空间;将以超常规力度提振国内消费,加快落实既定政策,并适时出台一批储备政策;以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坚决稳住资本市场,稳定市场信心,相关预案政策将陆续出台。”

如何提振国内消费呢?,一方面民众希望出台更方便的、普惠性的消费补贴政策;另一方面,面对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房地产业再次被寄予厚望。

截至2024年底,全国城镇住房总套数3.9亿套,人均住房面积41.8平方米。其中商品房占63.2%,保障性住房14.7%,城中村改造房9.3%,其他房屋占12.8%。城镇居民人均41.8平方米,仍然是建筑面积,折合使用面积仅为29.3平方米,所以还是不能跟欧美发达国家相比。特别是“人均面积”不能掩盖中低收入家庭的居住窘境,尚有2.5亿进城新市民和41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需要改善住房条件。

因此,中房集团原董事长孟晓苏近日发文指出,应对美国关税战的利器是重启我国房地产市场。他认为:“房地产是我国城乡居民的最大需求,也是我国内需产业的最大订单,发挥着国民经济内循环主要动力源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