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业绩比较基准怎么用
作者:甄爱军
业绩比较基准是基金公司根据基金类型、投资范围、理念与策略等,为基金设定的一条重要的“基准线”,用基金的收益与之对比,可以查看基金相对业绩比较基准,是否创造了超额收益以及超额收益的高低和稳定性。
    

业绩比较基准已得到监管机构的推崇。比如,在今年5月初,证监会印发《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简称《行动方案》),其中提到对新设立的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大力推行基于业绩比较基准的浮动管理费收取模式”“强化业绩比较基准的约束作用

那么,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到底是什么呢?投资者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又该如何使用该指标来指导自己进行投资?下面,我们就这个问题来进行探讨。

业绩比较基准是什么?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业绩比较基准不是一件新鲜事物,它早就存在,其具体含义是,基金公司根据基金类型、投资范围、理念与策略等,为基金设定的一条重要的基准线,用基金的收益率与之对比,可以查看相关基金相对业绩比较基准是否创造了超额收益率,以及超额收益率的高低和稳定性。

当然,所谓的超额收益率,一般指基金超越业绩比较基准的收益率,是一个相对收益指标。举例说明,某基金2024年业绩比较基准为5%,而该基金净值涨幅为8%,那么该基金就取得了3%的超额收益率。

根据基金类型的区别,业绩比较基准也有所不同,可大致分为以下3种类型:

第一种是指数收益型。这种类型是目前基金最常用的业绩比较基准形式,通常为一种指数或者几种指数收益率的组合,或者指数收益率与其他收益率(比如活期存款收益率)的组合。

第二种是市场利率型。该形式为市场利率或在市场利率基础上加/减一个固定利率,比如“1年期人民币定期存款利率(税后)+2%”。这种形式常见于货币基金和一些纯债债券型基金。

第三种是绝对数值型。该形式为某个具体数值,比如年化收益率5%”,常见于追求绝对收益的基金,但并不代表预期收益率和产品业绩承诺。不过,目前采用这种业绩比较基准形式的基金相对较少。

业绩比较基准有什么用?

投资者可以将业绩比较基准理解为基金的游标卡尺,其关键作用就是从多个角度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基金经理是否通过主动管理为投资者创造了超越市场平均水平的收益率?而实际上,在基金的投资目标中,我们也经常能看到类似力求超越业绩比较基准的投资回报的表述。接下来,我们从多个维度来谈一谈业绩比较基准的具体用法。

用法一:衡量基金经理的真实能力

基金存在两种收益,即所谓的市场β收益率”(大盘上涨带来的收益)基金经理α收益率”(主动管理带来的超额收益率)。显然,市场涨跌会影响基金收益率,而业绩比较基准能够帮助投资者将这两种收益率区分开来。若基金长期跑赢基准,则说明基金经理具备选股、择时或风险管理能力;若持续跑输,则可能能力不足或策略失效。

所以,我们在挑选基金时,需要重点看最近3年业绩比较基准与基金净值增长幅度的比较结果。如果某基金全部跑赢业绩比较基准,说明基金经理有能力为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率,值得重点关注。

用法二:明确投资风格

投资者看中某个领域的未来投资机会,可以挑选一只主题基金来进行投资。例如,投资者准备投资消费领域,所选某基金的业绩比较基准为中证消费指数×90%+银行活期存款利率×10%”,表明其主投消费行业股票。如果基金净值增长在最近3年里持续跑输中证消费指数,则表明该基金可能持仓严重偏离基准,投资者可质疑其是否发生风格漂移;还有可能是基金经理在选股、择时以及风险管理方面存在问题,投资者应该果断放弃这只基金。

用法三:评估投资性价比

投资者买入相关基金后还需要关注自己手上的基金是否值得继续持有,这时投资者也可以看业绩比较基准。通常情况下,如果基金净值增长5%,但基准上涨10%,显然,该基金跑输业绩比较基准,实际表现不及格;若基金净值增长10%,但基准下跌5%,则表明该基金大幅跑赢业绩比较基准,表现非常优秀。

用法四:辅助资产配置和投资决策

每个人的个性不一样,因此适合不同类型的产品。比如,年轻人风险承受能力较强,愿意在承担高风险的基础上追求高收益率。而临近退休的中老年人,则不再愿意追求高收益率,转而以稳健投资为主,所以他们更加愿意接受波动幅度较小的基金产品。

为了找到合适的基金,投资者可以在业绩比较基准中寻找答案。保守型投资者可选债券比例高的基金(沪深300×30%+中债综合×70%”),成长型投资者可选以创业板指为基准的基金。当然,投资者也可以通过配置不同比较基准的基金(如大盘价值型+小盘成长型),以降低组合波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