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入百万,送娃读国际学校算过度消费吗
作者:王力 鲁婕
“教育改变命运”的信念与“投资需谨慎”的现实,每天都在无数家庭中上演着无声的博弈。当家庭收入足以支撑更高阶的教育选项时,如何判断这笔投入是合理规划还是过度消费,成为许多父母需要解答的难题。
    

芳姐家的教育抉择,像一面棱镜,折射出一线城市中产家庭的教育焦虑与财务考量。这个典型的上海四口之家,正面临着从公办学校到国际学校的转型抉择,而每年40万元的学费支出,让看似充裕的家庭财务突然绷紧了神经。

收支账本里的教育底气

芳姐家的财务状况在上海中产家庭中颇具代表性。作为211大学硕士毕业的芳姐,在全职带娃的同时还经营副业,每年带来20万元稳定收入;丈夫自主创业搞开发,税后月薪4万元,再加上30万元的年终奖,构成了家庭收入的主力。夫妻二人年收入将近100万元,在寸土寸金的上海虽不算顶尖,却已远远超过平均水平。

这个四口之家的生活保持着一定的品质。虽然芳姐全职带娃,但不定时的工作邀约会打乱她的日常安排,因此她请了钟点工阿姨帮助她处理家务和做早晚饭,钟点工阿姨每月的工资约为5000元。周末的时候,芳姐会带着孩子们外出就餐,每餐的人均消费约为100元,算下来每月餐饮支出6000元左右。

芳姐还很重视家庭的娱乐,她常说:“会玩的孩子,才会学。每年全家远距离度假的预算一般是2万元。平时的假期,她会带孩子去迪士尼或是上海周边自驾亲子游,她说:“上海周边游虽然方便,但对钱包也确实是个考验。1年下来,一家人在旅行游玩花的钱至少5万元。

在追求生活品质的同时,芳姐的消费观念也透着精打细算。我们家里的日常用品开销,像是护肤品、洗护用品、衣物这些,我都是趁着平台做活动或是品牌搞大促时集中购买,一年在这上面的花费差不多也要3万元了。芳姐分享道,人情往来在上海这样的大都市也是免不了的,同事间的婚宴、孩子的满月酒等,一年随礼也得准备2万元。

据芳姐推算,除了上面的开支外,他们每年的固定支出还有养车及车险费用、小区物业费、通讯网络费等。一年光是生活上的开支,25万元是少不了的。芳姐说,但好在我们没有房贷压力,2013年就一次性付款买了房。

国际学校的成本账本

占据家庭开支大头的,还有孩子的教育投入。芳姐夫妻二人育有两个孩子,目前都在上海的公办学校就读。

她说:“大宝的语文基础稍弱,我专门给她报了语文强化班,由经验丰富的上海退休教研员授课,每个月课时费是3500元。小宝从幼儿园开始,就上外教一对二英语课,一年花费2万元,目前小宝的英语水平在他们班里遥遥领先。另外,两个孩子还同时报了小班制的数学思维辅导课,专门针对上海数学常考的逻辑题型进行学习,每年每人的学费为3万元。

除了学科教育投入,芳姐对孩子的兴趣培养也非常重视。她说:“两个孩子都在学钢琴和游泳,加起来一年学费差不多是5万元。此外,还有各类比赛的报名费、研学费以及杯赛等零零碎碎的开销,一年加起来差不多也要七八万元。芳姐常常感慨,在上海养一个孩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她说:“我们家里的所有教育支出,一年总额接近25万元。

精打细算之下,芳姐家一年的总支出大约在50万元。以年入100万元计算,每年能存下50万元。正是因为有这笔可观的积蓄,芳姐开始认真考虑孩子们的初中去向。她说:“我计划将他们转入国际学校,为将来出国留学做准备。她看中的那所国际学校,一个孩子一年的学费就是20万元。

夫妻间的教育观博弈

这个决定绝非易事。从表面上看,每年50万元的年结余支付两个孩子40万元的学费似乎绰绰有余。但细算之下,压力立刻显现。这让她和丈夫之间对教育的选择,产生了分歧。

作为创业者,芳姐的丈夫更习惯从投资回报率角度考量问题,在他看来,教育投资应当与孩子的天赋、兴趣相匹配,若两个孩子并非都适合国际化教育路径,盲目投入就是在过度消费。

芳姐说:“他说选择国际学校后,仅教育支出一项就将从目前的25万元跃升至65万元。加上家庭原有的其他必要开支,家庭年度总支出将飙升至90万元左右。这意味着,我们一家的年度结余将锐减至10万元。他觉得,这点结余根本不够覆盖两个孩子在国际学校体系下可能产生的额外费用,如更昂贵的课外活动、海外游学、考试费等。他更担心的是,我们实际能存下的钱可能远低于此,甚至可能所剩无几。

芳姐理解老公的担忧,她说:“最近经济环境不是很好,一些企业倒闭撑不下去了,他的压力也比较大。但她不理解的是丈夫认为去读国际学校是过度消费的观点,她坚持自己的想法——“优质教育是值得投入的长期资产

芳姐家的困境,折射出无数中国中产家庭在优质教育资源争夺战中的两难——想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但又怕花太多钱把家底掏空了,日子过得不踏实。现在好学校的费用越来越高,家长都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种压力谁都能感受到。

芳姐说:“我想知道,该怎么规划,才能既让孩子有好的前途,又不至于让全家的日子过得提心吊胆,经不起一点风吹草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