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权益类基金为何难赚钱
作者:甄爱军
那些承诺高收益率的宣传,往往选择性忽略了潜在风险。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是时候重新审视基金投资的真实价值,并且作出理性的判断。
    

权益类基金难赚钱

上证指数不断上涨,但有不少投资者发现,自己几年前买的基金还没有解套。即便是赚了一点,收益率还不如存银行。

我们选取一个时间段来进行分析,Wind数据显示,截至85日,全市场4439只主动权益基金中(仅统计初始份额以及2025年以前成立的基金),仅有294只年内处于亏损状态。也就是说,今年以来取得正收益的基金数量占比超过93%

看起来好像都赚了钱,但问题就在于,刚好在2025年初以及随后几个月时间里建仓的投资者,比例肯定不是很高。而大多数投资者,已经在三五年之前就已买入并持有基金。那么,其投资收益率又是怎样一番情形呢?

统计结果显示,近3年以来,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型混合基金净值增长均值(复权)均为负值,分别为-2.80%-6.30%。如果把时间拉长到5年,偏股混合型基金净值增长均值也是-2.48%

也就是说,在过去的3~5年,投资权益类基金的确很难赚到钱。

此外,国内某基金公司公布的最新财务数据在一定程度上坐实了这种判断。数据显示,2022—2024年该基金公司旗下权益类基金累计亏损超600亿元。

据了解,该基金公司曾以主动权益投资闻名,但近3年其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规模分别缩水28.69%46.3%。其中某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一款产品,近3年净值下跌30.7%,规模从408亿元跌至240亿元,几近腰斩”;另一位明星基金经理管理的产品亏损27.99%,给投资者带来了不小的损失。

大部分权益类基金表现不及格

那么基金的具体表现又是怎样一番情形呢?

我们以最近5年作为考察周期。在2020年前后,银行大额存单年化收益率能达到4%左右,那么5年的总收益率为20%。由此看来,在过去5年时间里,如果基金单位净值增长率(复权)不足20%,就意味着跑不赢银行存款。

先看普通股票型基金的表现。据Wind数据,在423只普通股票型基金(20208月前成立)中,仅有96只基金单位净值增长率达到20%以上,占比为22.70%,不到四分之一。进一步梳理后的数据显示,仅3只基金单位净值增长率超过100%

再看偏股混合型基金的表现。据Wind数据,在1139只偏股混合型基金中,仅有197只基金单位净值增长率达到20%以上,占比为17.30%,与普通股票型基金相比,要稍弱一些。同时,仅有2只基金单位净值增长率超过100%

那么,灵活配置型基金表现又如何呢?数据表明,在1782只灵活配置型基金中,有483只基金单位净值增长率达到20%以上,占比为27.10%,虽然要略好于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但比例也不高。

还有一个让人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从长期来看,能够给投资者带来超额收益的基金并不多。以灵活配置型基金为例,在过去5年里,虽然单位净值增长率最高可以达到256.64%,但也仅仅独此一家,别无分店。总体而言,单位净值增长率中位数为5.45%,算术平均值也只有5.69%

可见,投资市场没有稳赚不赔的买卖,基金也不例外。那些承诺高收益率的宣传,往往选择性忽略了潜在风险。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是时候重新审视基金投资的真实价值,并且作出理性的判断。

为何难赚钱

权益类基金为何没能让投资者赚到钱?总结下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首先,团队动荡是关键原因。众所周知,基金能否实现净值增长,与基金经理的管理能力有着直接关系。比如,2024年以来,某基金公司频繁更换基金经理,仅半年内就有6名经理离任,其中包括知名基金经理。这导致部分基金经理一拖多现象严重,有基金经理同时管理5只基金,精力分散导致管理不到位,旗下产品平均亏损超20%。投研体系的不稳定,直接削弱了市场应变能力。

其次,风控漏洞会严重侵蚀投资者的利益。有基金公司因未严格执行风控制度被上海证监局责令整改,投资决策的随意性暴露无遗。因为风控不到位,有的基金经理在高位重仓科技股,导致净值3年下跌五成;还有的基金经理因为频繁交易,导致年化收益率为负数。

第三,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商业模式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基民难赚钱。如某基金公司,近3年仍收取管理费160亿元。以2024年为例,该基金公司旗下基金亏损超千亿元,却仍能提取48.5亿元管理费。这种投资收益与管理费收取割裂的机制,本质上是将基民当成了提款机。

不过,令人略感欣慰的是,这种情形将会在未来得到改善。证监会2025年发布的《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要求建立业绩与薪酬联动机制,优化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收费模式。对主动管理权益类基金,推行与基金业绩表现挂钩的浮动管理费率收取模式,对于符合一定持有期要求的投资者,根据其持有期间产品业绩表现适用差异化的管理费率。业绩明显低于比较基准的,须少收管理费,有力扭转基金公司旱涝保收的现象。

面对亏损,投资者如何应对?首先要关注基金经理的稳定性。有统计数据显示,近5年基金经理变更超3次的基金,平均收益率均跑输基准;其次是规模适配性,通常情况下,成长型基金规模超50亿元、价值型基金规模超100亿元时超额收益明显衰减;第三是要关注风格一致性,须定期检测持仓与宣传偏离度,对于偏离超30%的基金需加以警惕。